“講家風,揚院風”——與陳玉龍教授相遇記
時間:2017/06/27 11:01 來源:萬有棟 鄭大一附院綜合ICU
我是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的本院醫(yī)生,今年春天,輪轉到了我院消化內科。我在規(guī)培輪轉期間,發(fā)現了很多患者住院,住院時受病痛折磨多時,痛苦萬分,身心俱疲,經過住院診治,疾病痊愈出院。但出院當天,患者仍然非常痛苦,雖主要疾患已經解決,但癥狀緩解很輕,生活質量很差,而這種情況在消化內科更加突出,萬分不解。直到碰到了陳玉龍教授。
2017年春天的周一上午,陽光明媚,春意盎然。輪轉了很多科室后,每換科室,往往有期待興奮之感,初到科室被安排跟隨陳玉龍教授門診。門診本是我之最愛,欣然前往。到了門診,輕叩開門,陳玉龍教授已在診室,初次見面,已被陳教授深深吸引。教授和藹可親,深褐色的眼睛,令人目眩心傾,眼睛里透露的激情,自信。在已往見過的老師教授身上從未見過如此之人,大多數教授眼睛里給人感覺是慈祥淵博之感,偶有疲憊無奈之眼神,而如此富有激情之人尚第一次見,而且是在一位70多歲老人身上。后來病號來診,教授給每個病號充足的時間介紹病情,時不時幽默打趣一下,患者哈哈一笑,焦躁之情一掃而光,并給每位患者留自己的微信,方便隨診。我沒特別在意,因為一般情況下我院醫(yī)師診治患者極多,一般不留私人電話微信,只留科室電話。后來當我看到好大夫網站上陳教授對留言的回復竟多達5000余條!這可是一位70多歲的老人用手機一一回復的,真令我萬分訝異,肅然起敬。陳教授看病人仔細,同時給我講解詢問病情技巧,交談技巧,用藥注意事項,同時對解決患者的主要痛苦癥狀非常看重,并對心身疾病造詣極深。患者來復診時經常自發(fā)給后邊病號炫耀陳教授醫(yī)術之高超,自己遇之之幸運。看到這時自己內心多么希望成為陳教授這樣的人。因陳教授研究方向為消化系統心身疾病,相對“偏門”,其發(fā)展過程充滿阻力。先行者代表了一種先進的醫(yī)學思維模式,它使單純生物醫(yī)學模式下無法解決的臨床問題,用生物-心理-社會醫(yī)學模式就可以迎刃而解。但因與臨床傳統思維不符而受多人誤解。如因腹痛,呃逆就診的患者行胃腸鏡,CT,抽血化驗等一系列檢查后均顯示正常,基本可排除器質性疾病,往往診斷為神經官能癥,告知患者“你沒病”后出院。患者腹痛而來,腹痛而歸,癥狀緩解很輕,給生活帶來很大痛苦。而陳教授仔細詢問病史后考慮功能性胃腸病、焦慮狀態(tài),給予正規(guī)的抗焦慮藥物治療。一月后復診時患者出現戲劇性變化,癥狀完全緩解,并欣喜萬分,那感激的眼神令人終身難忘。跟隨教授門診見到了大量這樣的患者。而傳統臨床思維認為抗抑郁藥治療腹痛頗“不可思議”,往往不認可。但教授一直欣然堅守之,秉持“是非審之于己,毀譽聽之于人,得失安之于數”之心。教授有著書一部《消化系統心身疾病的研究與臨床》,讀后收益匪淺,文字簡練,均為畢生經驗總結。回首自己,希望能在行醫(yī)生涯中像陳玉龍教授一樣做一個令患者萬分尊敬,并能惦念一生,時時訴說其好之人。
?因為心身疾病患者往往受疾病折磨很久才就醫(yī),久經曲折找到陳教授,給予治療后很快出現戲劇性變化,因此網絡留言感謝信很多,
2015年6月份本科畢業(yè)時,某天醒來后發(fā)現吃東西后胃脹(我以前從沒胃脹過),后來發(fā)現過了一周還是脹,不停打嗝,情緒也變得很急躁,并且發(fā)現體重持續(xù)下降,根本吃不下東西,短短4個月的時間,體重降低30多斤,在我們市看了所有的醫(yī)院,幾乎所有的大夫,均無效,研究生差點休學,在外人看來,他們很不理解我的痛苦。我也看過某些知名醫(yī)院,大夫說我沒病。經過半年的摸索,偶然間在網上看到了陳大夫的文章,我覺得有些和我極其相似,于是我抱著試試看的態(tài)度去鄭大一附院。陳大夫沒有做任何的檢查,連我的檢查單都沒有看一眼(真的是這樣),然后問了我?guī)讉€問題,直接開了藥,經過1年零1個月的服藥,現在體重上升20斤,消化大有好轉,仍在繼續(xù)服藥。本人現在研究生在讀,上述描述絕無半點虛言。最后再次感謝我親愛的大夫,陳玉龍!!!”
?
作者與陳玉龍教授合影
?
陳玉龍教授點評
?? 這篇文章主要是從病人角度展示我工作的一面,目前臨床實際上已經把許多病整合在“心身疾病”模式里,多年的臨床經驗,有時單憑患者的間接描述即可判斷,所以很少開檢查,病人一個動作,一個眼神,打個嗝兒的剎那間診斷就可得出,簡單實用。防止了過度檢查,過度治療。是整合醫(yī)學的最佳體現。